全院 PACS 是一种用于医学影像存储、管理、传输和显示的系统。它整合了医院内各种影像设备产生的图像数据,如 X 光、CT、MRI、超声、核医学等影像,实现了影像数据的数字化管理,为临床诊断、治疗、教学和科研提供了高效、便捷的影像服务。
-
分层架构
-
表现层:为用户提供友好的界面,方便医生、技师和管理人员操作。支持多种终端设备,包括专业影像诊断工作站、临床浏览工作站、移动终端等。影像诊断工作站提供高分辨率、高对比度的图像显示,支持多种影像操作,如窗宽窗位调整、缩放、旋转、测量等;临床浏览工作站则更侧重于简单快捷地查看影像和报告;移动终端方便医生在移动场景下(如查房、会诊)查看影像。
-
业务逻辑层:包含影像管理的核心逻辑,如影像的采集、存储策略、检索算法、诊断报告工作流程等。它负责处理影像数据的调度和业务规则,例如,根据用户权限和需求,决定用户能够访问的影像范围和操作权限,以及影像数据在存储系统中的存储位置和迁移策略。
-
数据访问层:主要负责与影像存储系统进行交互,执行影像数据的读取、写入和修改操作。它采用高效的数据访问技术,以确保影像数据的快速传输,特别是对于大型影像文件(如多层 CT、高分辨率 MRI 图像),能够实现快速的加载和显示。同时,它还会处理数据的缓存和预取等优化操作,提高系统的响应速度。
-
数据存储层:使用多种存储技术存储影像数据。包括高性能的磁盘阵列(用于存储近期频繁访问的影像)、大容量的磁带库或云存储(用于存储历史影像或备份数据)。存储系统通常采用分布式存储架构,以提高存储容量和可靠性。影像数据以 DICOM(Digital Imaging and Communications in Medicine)标准格式存储,DICOM 格式确保了影像数据的完整性、兼容性和可交换性。
-
接口技术
-
系统通过 DICOM 接口与各种影像设备进行通信,实现影像数据的自动采集。这是 PACS 系统的关键接口,能够兼容不同厂家、不同型号的影像设备。同时,为了与医院信息系统(HIS)、放射科信息系统(RIS)和其他临床信息系统集成,还会采用 HL7(Health Level Seven)等标准接口,实现患者基本信息、检查申请、诊断报告等数据的共享和交互。
-
内部网络
-
构建在医院内部局域网(LAN)基础上,通过高速交换机将影像设备、服务器、工作站等设备连接起来。为了满足影像数据的大容量、实时传输需求,网络采用高带宽设计,特别是在影像设备集中的区域(如放射科),会保证足够的网络带宽。同时,网络会进行 VLAN(虚拟局域网)划分,将影像设备网络、服务器网络、临床科室网络等进行逻辑隔离,提高网络安全性,防止网络拥塞和数据泄露。
-
对于移动终端访问 PACS 系统,通过无线接入点(AP)连接到医院内部网络,并采用安全的无线认证和加密技术,如 WPA2 - PSK 或 WPA3 - SAE,确保移动设备访问的安全性。
-
外部网络集成(如有需要)
-
当涉及远程医疗、区域医疗影像共享等情况时,通过防火墙和 VPN(虚拟专用网络)设备与外部网络进行连接。防火墙设置严格的访问控制策略,只允许经过授权的外部访问请求通过,VPN 则为远程数据传输提供加密通道,确保影像数据在外部网络传输过程中的安全性。
-
设备连接与数据接收
-
PACS 系统能够与医院内几乎所有的影像设备建立连接,包括传统的 X 光机、CR(计算机 X 线摄影)、DR(数字 X 线摄影)设备,以及先进的 CT(计算机断层扫描)、MRI(磁共振成像)、超声设备、核医学设备等。通过 DICOM 接口,系统可以自动接收设备发送的影像数据,这些数据在传输过程中保持其原始的 DICOM 格式和完整性。对于一些不支持 DICOM 标准的老旧设备,系统可以通过中间件或网关设备进行数据转换后接收。
-
数据质量控制
-
在影像采集过程中,系统会对接收的影像数据进行质量控制。包括检查影像的完整性(如是否有数据缺失、图像是否损坏)、分辨率是否符合要求、对比度和亮度是否在合理范围内等。对于不符合质量标准的影像,系统会自动发出警报,提示操作人员重新采集或对影像进行后处理。例如,对于曝光过度或不足的 X 光影像,系统可以提醒技师调整设备参数后重新采集。
-
存储策略
-
采用分级存储策略,根据影像的使用频率、时间等因素将影像存储在不同的存储介质上。近期生成的、经常需要访问的影像(如住院患者的当前检查影像)存储在高速磁盘阵列中,以保证快速的访问速度;而历史影像、长期保存的影像(如患者的多年前检查影像)则存储在大容量、低成本的磁带库或云存储中。系统会自动根据预设的规则进行影像数据的迁移和回迁,例如,当磁盘阵列中的影像一段时间未被访问,系统会将其迁移到磁带库,当需要再次访问时,又会将其回迁到磁盘阵列。
-
影像索引与分类
-
对存储的影像进行全面的索引和分类管理。影像数据按照患者信息(如姓名、性别、年龄、住院号 / 门诊号)、检查信息(如检查日期、检查类型、检查部位)等多个维度进行索引。用户可以通过多种方式快速检索影像,如通过患者姓名和检查日期查找特定患者的某次检查影像,或者通过检查类型(如 CT 扫描)查找所有相关患者的影像。同时,系统支持自定义标签和分类,方便用户根据自己的习惯和需求对影像进行管理。
-
数据备份与恢复
-
制定完善的数据备份策略,确保影像数据的安全性和可靠性。备份方式包括全量备份和增量备份,可以定期(如每天、每周)将影像数据备份到磁带库、磁盘阵列或异地灾备中心。在数据丢失或损坏的情况下,系统能够快速从备份中恢复数据。例如,当磁盘阵列出现故障时,可以从磁带库备份中恢复影像数据,最大限度地减少数据丢失对医院业务的影响。
-
诊断工作站功能
-
为影像诊断医生提供专业的影像诊断工作站。工作站支持多种影像操作功能,如基本的图像浏览(缩放、平移、旋转)、窗宽窗位调整(用于优化不同组织的显示效果,如骨骼、软组织)、多平面重组(MPR)、曲面重组(CPR)、容积再现(VR)等三维重建技术(适用于 CT、MRI 等多层影像)、图像测量(如长度、角度、面积测量)和标注(用于标记病变部位等)。这些功能有助于医生更准确地观察和分析影像,发现病变特征。
-
工作站还集成了医学术语库和诊断报告模板库。医生在撰写诊断报告时,可以方便地从术语库中选择合适的医学术语,从模板库中调用诊断报告模板,提高报告撰写的效率和规范性。报告内容包括患者基本信息、检查所见、诊断意见、报告医生、审核医生等信息,并且支持电子签名,确保报告的合法性。
-
报告工作流程
-
建立规范的诊断报告工作流程,包括报告撰写、审核和发布。医生完成诊断报告的撰写后,提交给上级医生或指定的审核医生进行审核。审核医生可以在工作站上查看影像和报告内容,提出修改意见或直接通过审核。审核通过后的报告自动发布到临床科室的信息系统(如 HIS)中,供临床医生查阅,同时系统会通过消息提醒等方式通知临床医生报告已完成。
-
临床工作站功能
-
在临床科室(如内科、外科、急诊科等)设置临床浏览工作站,方便临床医生查看患者的影像资料。临床工作站的操作相对简单,重点在于快速查看影像和相关诊断报告。临床医生可以通过患者的基本信息(如住院号、姓名)或检查信息(如检查日期、检查类型)在工作站上检索并打开影像,同时查看影像诊断报告。系统支持影像与临床信息(如病历、检验结果)的集成显示,为临床医生提供更全面的患者诊疗信息。
-
临床决策支持
-
临床医生可以在查看影像的过程中,利用系统提供的简单影像操作功能(如缩放、窗宽窗位调整),更好地观察病变部位与周围组织的关系,辅助临床诊断和治疗决策。例如,外科医生在制定手术方案时,可以通过查看 CT 影像确定肿瘤的位置、大小和周围血管、神经的关系,从而更准确地规划手术切口和手术方式。
-
基本后处理功能
-
除了诊断工作站提供的常规图像后处理功能外,PACS 系统还可以提供更高级的图像后处理和分析工具。例如,对于心血管影像,可以进行血管狭窄程度分析、血流模拟等;对于肺部影像,可以进行结节检测、肺功能分析等;对于骨骼影像,可以进行骨密度测量、骨折愈合评估等。这些后处理功能可以帮助医生从影像中获取更多定量的诊断信息,提高诊断的准确性和科学性。
-
第三方软件集成
-
支持与第三方图像后处理软件的集成。医院可以根据自身的专业需求和科研方向,选择合适的第三方软件(如专业的心血管分析软件、肿瘤影像分析软件)与 PACS 系统进行集成。集成方式可以是通过接口调用、数据共享等,使这些软件能够在 PACS 系统的环境中使用,进一步拓展系统的功能和应用范围。
-
用户管理
-
实现对 PACS 系统用户的集中管理,包括用户账号的创建、修改、删除,用户角色和权限的分配等。根据医院的组织架构和工作流程,为不同科室和岗位的用户(如影像诊断医生、临床医生、技师、管理人员)设置不同的权限。例如,影像诊断医生具有完整的影像诊断工作站操作权限,包括影像操作、报告撰写和审核;临床医生主要具有临床浏览工作站的操作权限;技师可能具有影像采集和部分存储管理的权限;管理人员则负责系统的配置和用户管理等。
-
设备管理
-
对连接到 PACS 系统的影像设备进行全面管理。包括设备的登记(记录设备的品牌、型号、购置日期、设备编号等信息)、状态监控(实时监测设备的工作状态,如开机 / 关机、工作中、故障等)、维护计划和记录(制定设备的定期维护计划,记录每次维护的时间、内容、维修人员等信息)。通过系统管理设备,可以及时发现设备故障,安排维修,确保影像设备的正常运行和影像数据的正常采集。
-
数据字典管理
-
维护 PACS 系统中使用的各种数据字典,如检查类型字典(如 X 光、CT、MRI 等各种检查的分类和详细定义)、检查部位字典(如头部、胸部、腹部等各个部位的细分和编码)、疾病诊断字典等。数据字典的统一管理有助于确保数据的一致性和规范性,方便用户准确理解和使用系统中的数据。例如,当检查类型有新的分类或名称变更时,通过更新数据字典,系统可以在所有相关的界面和报告中统一更新显示。
-
系统日志管理
-
记录 PACS 系统的操作日志,包括影像采集日志(记录影像的采集时间、设备、操作人员等信息)、影像访问日志(记录用户访问影像的时间、用户账号、访问的影像内容等)、系统配置修改日志(记录系统参数调整、用户权限变更等信息)。系统管理员可以通过查看日志了解系统的运行情况和用户操作行为,发现异常情况(如非法访问、数据篡改)并及时处理,同时满足医院内部审计和合规性要求。
-
快速影像传输与加载
-
得益于高带宽的网络架构和优化的数据访问层,PACS 系统能够实现影像数据的快速传输和加载。特别是对于大型的多层影像(如 CT、MRI),可以在短时间内完成数据传输并在诊断工作站上快速显示,减少医生等待时间,提高诊断效率。例如,在紧急会诊场景下,医生可以迅速打开患者的影像资料进行查看和诊断。
-
高效的影像存储与检索
-
采用分级存储策略和高效的索引系统,使影像存储更加合理,检索更加快速。医生可以通过多种检索方式快速定位所需影像,无需在大量的影像数据中手动查找,节省了时间和精力。例如,在查看某一特定疾病患者的系列影像时,通过检查类型和检查日期等条件,可以快速筛选出所有相关影像。
-
高质量影像显示与处理
-
诊断工作站提供的多种影像操作功能和高质量的显示效果,能够确保医生准确观察影像细节。通过窗宽窗位调整、三维重建等技术,医生可以清晰地分辨不同组织和病变,提高诊断的准确性。例如,在观察脑部微小血管病变时,通过调整窗宽窗位和使用 MPR 技术,可以更好地显示血管形态和病变位置。
-
规范的诊断报告流程
-
规范的诊断报告工作流程和模板库的使用,使诊断报告更加准确和规范。审核机制可以进一步保证报告的质量,减少人为错误。例如,在报告审核过程中,审核医生可以发现并纠正报告撰写过程中的诊断不准确、术语使用不当等问题。
-
与医院信息系统集成
-
通过 HL7 等标准接口与医院信息系统(HIS)、放射科信息系统(RIS)等集成,实现了影像信息与临床信息的无缝对接。临床医生可以在一个系统中同时获取患者的影像资料、检验结果、病历等信息,方便临床诊断和治疗决策。例如,在电子病历系统中,医生可以直接查看患者的影像报告和影像链接,全面了解患者病情。
-
与影像设备集成
-
强大的设备连接能力和 DICOM 接口兼容性,使 PACS 系统能够与各种影像设备集成。无论是新设备还是老旧设备,都可以接入系统,实现影像数据的采集和管理。例如,医院新引进的高端 CT 设备可以直接通过 DICOM 接口将影像数据传输到 PACS 系统中进行存储和处理。
-
数据安全措施
-
在数据存储和传输过程中,采用多种安全措施,如数据加密、备份策略等,确保影像数据的安全性。数据加密可以防止数据在网络传输和存储过程中被窃取或篡改;备份策略可以在数据丢失或损坏时及时恢复数据。例如,影像数据在通过网络传输到异地灾备中心进行备份时,采用加密通道传输,保证数据的安全性。
-
系统安全保障
-
通过网络安全技术(如 VLAN、防火墙、VPN)和系统权限管理,保障系统的安全性。VLAN 可以防止内部网络的非法访问;防火墙可以阻止外部网络的恶意攻击;VPN 可以确保远程访问的安全性;权限管理可以限制用户的操作权限,防止数据泄露和非法操作。例如,只有经过授权的影像诊断医生才能访问和修改诊断报告,其他用户无法进行相关操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