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院 LIS 是用于医院检验科或实验室信息管理的系统,它能够实现检验流程的自动化、信息化和规范化管理。通过对检验申请、标本采集、标本处理、检验结果报告以及质量控制等环节的全面管理,有效提高检验工作效率和质量,为临床诊断和治疗提供及时、准确的检验数据支持。
-
多层架构设计
-
表现层:提供用户界面,方便检验人员、临床医生和其他相关人员进行操作。界面设计简洁直观,支持多种终端设备访问,如台式电脑、笔记本电脑、平板电脑等。例如,临床医生可以通过医院内部网络在办公室的电脑上访问 LIS 系统查看检验报告,检验人员可以在实验室的工作站上进行检验数据的录入和审核。
-
业务逻辑层:包含检验业务的核心逻辑,如检验申请的接收与处理、标本流转管理、检验结果的计算与审核规则、质量控制规则等。这一层确保了检验流程的准确性和规范性,例如,当检验结果超出正常范围时,会根据预设的规则触发审核流程,提醒检验人员进行复查。
-
数据访问层:负责与数据库进行交互,执行数据的存储、检索、更新和删除操作。它采用高效的数据访问技术,确保数据的快速读写。对于大量的检验数据,会进行合理的存储结构设计和索引优化,以提高查询效率。
-
数据存储层:使用关系型数据库(如 Oracle、SQL Server、MySQL 等)存储检验相关的数据,包括患者基本信息、检验申请信息、标本信息、检验结果、质量控制数据等。数据库的设计遵循规范化原则,保证数据的完整性和一致性,同时具备数据备份和恢复机制,以应对数据丢失或损坏的情况。
-
接口技术
-
系统采用标准接口(如 HL7、ASTM 等)与医院信息系统(HIS)、电子病历系统(EMR)和其他医疗设备进行数据交互。通过 HL7 接口与 HIS 系统实现患者基本信息和检验申请信息的共享,确保检验流程与临床诊疗流程的紧密结合。同时,为了与各种自动化检验设备进行连接,会使用设备厂商提供的特定接口协议或中间件,实现检验数据的自动采集。
-
内部网络连接
-
基于医院内部局域网(LAN)构建,通过网络交换机将检验科的各个工作区域(如标本采集区、样本处理区、检验仪器区、报告审核区)的终端设备连接起来。网络带宽能够满足检验数据(特别是大量的检验结果数据和图像数据)的实时传输需求。
-
采用 VLAN(虚拟局域网)技术对不同的功能区域进行逻辑隔离,提高网络安全性,防止内部网络的非法访问和数据泄露。例如,将检验设备所在的网络区域与外部办公网络区域进行隔离,只允许经过授权的设备和用户访问检验设备。
-
外部网络集成
-
当需要与外部实验室或区域检验中心进行数据交换时,通过防火墙和 VPN(虚拟专用网络)等安全设备保障数据的安全传输。防火墙设置严格的访问控制策略,只允许特定的外部 IP 地址和端口访问 LIS 系统的指定服务,VPN 则为远程数据传输提供加密通道。
-
申请单生成
-
临床医生可以通过医院信息系统(HIS)或 LIS 系统的临床医生工作站生成检验申请单。申请单内容包括患者基本信息(姓名、性别、年龄、住院号 / 门诊号、科室等)、临床诊断、检验项目(可以是单个项目或组合套餐)、标本类型(血液、尿液、组织等)、采样时间要求等。系统会自动获取患者基本信息,减少手工录入错误,并提供检验项目知识库,方便医生选择合适的检验项目。
-
申请单传输与接收
-
检验申请单通过接口(如 HL7 接口)从 HIS 系统传输到 LIS 系统。在 LIS 系统中,检验科工作人员可以实时接收并查看申请单信息,进行标本采集和检验任务的安排。同时,系统可以对申请单进行合法性和完整性检查,如检查检验项目是否符合逻辑、标本类型与检验项目是否匹配等,对于不符合要求的申请单可以进行退回或修改。
-
标本采集
-
标本采集人员根据检验申请信息,在系统中生成标本条码,打印并粘贴在标本容器上。条码包含患者唯一标识、检验项目等关键信息,通过扫描条码可以在整个检验流程中快速准确地识别标本。系统会记录标本采集时间、采集人、采集部位等信息,并提供采集规范和注意事项的提示,例如,对于不同的检验项目,会提示采集的最佳时间和采集量。
-
标本运输与接收
-
在标本运输过程中,系统可以通过与物流系统集成或使用手持终端设备对标本运输状态进行跟踪。当标本到达检验科时,接收人员通过扫描条码确认标本接收,系统记录接收时间和接收人,并对标本的完整性和质量进行初步检查。对于不合格的标本(如标本量不足、标本容器损坏等),可以进行拒收处理,并通知临床重新采集。
-
标本存储与检索
-
对于暂时不进行检验的标本,系统会记录其存储位置(如冰箱编号、存储架位置等),方便后续查找。在需要进行检验时,通过扫描条码可以快速定位标本,确保标本的及时处理。同时,系统会对标本的存储时间进行监控,对于超过保存期限的标本进行提醒和处理。
-
设备连接与数据传输
-
LIS 系统能够与各种自动化检验设备(如生化分析仪、血细胞分析仪、免疫分析仪、微生物鉴定仪等)进行连接。通过设备自带的数据接口(如 RS - 232、USB、以太网接口等)或中间件,实现检验数据的自动采集。数据传输过程中,系统会对数据进行校验和格式转换,确保数据的准确性和一致性。例如,将检验设备输出的原始数据转换为符合系统内部数据格式的检验结果。
-
数据处理与结果计算
-
对于采集到的检验数据,系统会根据预设的计算公式和规则进行结果计算。例如,在生化检验中,根据吸光度值和标准曲线计算出样本中各种物质(如血糖、肝功能指标等)的浓度。同时,系统会对结果进行初步处理,如单位换算、有效数字保留等,使其符合临床使用要求。
-
结果审核
-
检验人员在系统中查看仪器传输和计算后的检验结果。系统提供多种审核工具,如历史结果对比、参考范围提示、危急值报警等。当检验结果超出参考范围或出现异常变化时,系统会自动标记并提醒检验人员进行复查。审核人员可以查看标本的详细信息、检验过程数据、仪器状态等,综合判断结果的准确性,确保只有准确可靠的结果才能进入报告流程。
-
报告生成与发布
-
审核通过的检验结果自动生成检验报告。报告内容包括患者基本信息、检验项目名称、结果、单位、参考范围、异常提示、审核人、报告日期等。报告可以采用多种格式(如 PDF、HTML 等)生成,以满足不同用户的需求。系统会将检验报告及时发送给临床医生,可以通过系统消息、电子邮件、短信等方式通知医生查看报告。临床医生可以在 HIS 系统、EMR 系统或 LIS 系统的临床医生工作站中查询和打印检验报告。
-
室内质量控制
-
系统支持建立室内质量控制体系。检验科可以根据不同的检验项目和仪器设备设置质量控制规则(如 Westgard 规则)。系统会自动接收和分析质量控制数据,绘制质控图(如 Levey - Jennings 质控图),并根据质控规则判断质控结果是否在控。对于失控情况,系统会及时发出警报,记录失控原因和处理过程,方便检验人员进行回顾和分析。
-
室间质评管理
-
协助检验科参与室间质量评价活动。系统可以与外部室间质评机构的系统进行数据对接,按照质评要求上传检验数据。在收到室间质评结果后,系统会对结果进行分析和反馈,帮助检验科发现与其他实验室之间的差距,采取措施改进检验质量。
-
工作量统计
-
对检验科的工作进行多维度的统计,包括按检验项目、科室、检验人员、时间段等统计检验申请量、标本量、检验报告量等。例如,可以统计出某个科室在一个月内的特定检验项目的申请次数,或者某个检验人员一天内处理的标本数量,为检验科的人员和资源配置提供数据支持。
-
检验结果统计分析
-
对检验结果进行统计分析,如计算不同检验项目的阳性率、阴性率、均值、标准差等统计指标。可以按照疾病类型、年龄、性别等因素进行分类统计,分析检验结果的分布规律,为临床诊断和疾病监测提供参考。例如,统计某种疾病患者的特定检验指标的异常率,为疾病的诊断和治疗效果评估提供依据。
-
报表生成
-
系统能够生成各种报表,如检验工作日报、月报、年报、质量控制报表、收费报表等。报表可以以表格、图表(如柱状图、折线图、饼图等)等多种形式展示,方便管理人员和临床科室查看和分析。例如,质量控制报表可以直观地展示每个检验项目的质控情况,收费报表可以统计出不同检验项目的收费金额和收入情况。
-
用户管理
-
实现对 LIS 系统用户的集中管理,包括用户账号的创建、修改、删除,用户角色和权限的分配等。根据医院的组织结构和工作职责,为不同科室和岗位的用户(如检验人员、临床医生、系统管理员等)设置相应的权限。例如,检验人员可以进行检验数据的录入和审核,临床医生可以查看检验报告,系统管理员可以进行系统配置和维护,确保用户只能访问其职责范围内的功能和数据。
-
设备管理
-
对连接到 LIS 系统的检验设备进行管理,包括设备的登记、基本信息维护(品牌、型号、购置日期、保修期限等)、状态监控(运行状态、故障信息等)。系统可以实时显示设备的工作状态,当设备出现故障时,及时发出警报并通知相关人员进行维修。同时,对设备的维护保养计划和记录进行管理,确保设备的正常运行和使用寿命。
-
数据字典管理
-
维护 LIS 系统中的各种数据字典,如检验项目字典(包括项目名称、代码、收费标准、参考范围、检验方法等)、标本类型字典、疾病诊断字典等。数据字典的统一管理确保了数据的一致性和规范性,方便用户准确理解和使用系统中的数据。例如,当检验项目的参考范围发生变化时,通过更新数据字典,系统可以自动更新所有相关的检验报告和统计分析结果。
-
数据备份与恢复
-
制定数据备份策略,定期对 LIS 系统中的数据进行备份。备份方式可以包括数据库备份、文件备份等,备份数据存储在安全的介质(如磁带库、磁盘阵列、异地灾备中心)中。在系统出现故障或数据丢失的情况下,能够及时恢复数据,确保检验业务的连续性。同时,进行备份恢复演练,验证备份数据的可用性。
-
系统日志管理
-
记录 LIS 系统的操作日志,包括用户登录日志、检验申请操作日志、标本采集记录日志、检验结果审核日志、数据修改日志等。系统管理员可以通过查看日志了解系统的运行情况和用户操作行为,发现异常情况(如非法访问、数据篡改等)并及时处理,同时满足医院内部审计和合规性要求。
-
自动化数据采集
-
通过与检验设备的连接,实现检验数据的自动采集,大大减少了人工录入数据的工作量,提高了数据的准确性和及时性。例如,自动化分析仪可以在短时间内完成大量样本的检测,并将数据直接传输到 LIS 系统,避免了人工抄写数据可能出现的错误。
-
快速报告流程
-
优化的检验结果审核和报告生成流程,使得检验报告能够及时发送给临床医生。危急值报警机制确保了临床医生能够第一时间获取重要的检验结果,为患者的及时治疗提供保障。例如,对于一些紧急的检验项目,如心肌梗死标志物检测,一旦出现危急值,系统会立即通知临床医生,医生可以迅速采取治疗措施。
-
质量控制体系
-
完善的室内质量控制和室间质评管理功能,能够实时监控检验质量,及时发现和纠正质量问题。通过质控图和质控规则的应用,确保检验结果的准确性和可靠性。例如,在每天的检验工作开始前,通过分析质控样本的检测结果,判断仪器是否处于正常工作状态,保证当天检验结果的准确性。
-
数据校验与审核
-
在检验数据处理的各个环节,如设备数据采集、结果计算、报告审核等,都有数据校验和审核机制。系统通过与历史数据对比、参考范围检查等方式,减少了错误结果的发布,提高了检验数据的质量。例如,当检验结果与患者之前的结果相差较大时,系统会提醒检验人员进行复查,确保结果的准确性。
-
与医院信息系统集成
-
通过标准接口与 HIS、EMR 等医院信息系统紧密集成,实现了检验信息与临床信息的无缝对接。临床医生可以在诊疗过程中方便地获取检验结果,同时,检验人员也可以获取患者的临床诊断等信息,为检验工作提供参考。例如,在电子病历系统中,医生可以直接查看患者的检验报告,结合其他临床信息进行诊断和治疗方案的调整。
-
与检验设备集成
-
能够与多种不同品牌和型号的检验设备进行集成,适应医院检验科设备多样化的需求。系统的设备接口具有良好的兼容性和扩展性,可以方便地添加新的设备或更新设备接口。例如,当医院引进新的先进检验设备时,LIS 系统可以通过简单的配置或更新接口软件,实现与新设备的数据连接和采集。
-
数据安全
-
采用数据加密技术,对患者的检验数据在传输和存储过程中进行加密,防止数据泄露。同时,严格的用户认证和权限管理机制确保只有授权用户能够访问和修改数据。例如,用户登录系统需要使用用户名和密码,并且根据用户角色分配不同的权限,防止非法用户访问敏感数据。
-
系统安全
-
在网络架构方面,通过 VLAN、防火墙、VPN 等技术保障系统的网络安全。系统会定期进行安全漏洞扫描和修复,确保系统免受外部网络攻击。例如,防火墙可以阻止外部非法 IP 地址访问 LIS 系统,VLAN 可以防止内部网络的非法跨区域访问,保障系统的安全稳定运行。